台灣己經開始步入少子化的情境,未來人口只會減少,再難增加,且由於產業的分佈狀況,很有可能未來人口會持續往北部集中,這己經是難以逆轉的趨勢。
以目前捷運的營運狀況來說,人口數與人口集中的情況,是決定捷運能否"兩平",(注意,在此還不是說賺錢,而是說"兩平"),可能全台灣只有新北-台北的這一套捷運系統能做的到,高雄,台中都不可能,高雄的捷運目前己經連續賠了好幾年,運量一直以來只有台北捷運的十分之一,且高捷己經算是形成一個不小的路網,亦是如此,我想其他的都會區的捷運未來的使用狀況,是更不可能更樂觀的。
台北加上新北市,人口嚴格來說有600近700萬左右,且十分密集,在這情況下,做幾條骨幹捷運,輸解交通瓶頸,是有效的。
但是在台北捷運開始漸漸往外擴張的情況下,新加入的捷運,經過的地區人口並沒有那麼密集,捷運的效果漸漸沒有那麼好了,其實台北與新北區域,需不需要再蓋更多的捷運,這也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。
另外,在大約二十年以內,自動駕駛會漸漸開始普級化,目前台灣己經開始引進自動駕駛的公車,相較於軌道建設,只要一但蓋好,就無法變更路線的情況,這種自駕的公車,可以視情況,彈性的調度與變更路線,如果在將來,自駕更形普級,幾乎不會有人類駕駛的情況,則自駕系統的時速可以再提昇,則自駕輸運的利用效率,相信並不會輸給軌道運輸太多。而且甚至可為個人進行點到點的運輸。(人駕車會有太多的因素,會讓整體的車流速度下降)
有個經濟學家說,如果前瞻的軌道建設,是一條一條的蓋,那麼似乎也能為台灣培養出一個軌道運輸產業,將這套系統輸出,也是一種賺外匯的方式。
但一次蓋完這麼多條,多數都是外包,反而收不到這種效果。
如果我們不做軌道建設,而是將資源投入大規模自動系統駕駛,將自駕系統發展成一個新興產業呢?前瞻,不是說它不夠好,只是這計畫,沒有真正名符其實"前瞻"的想像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